黄鹤:“十四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创新发展的统筹融合策略探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Author 黄鹤
名城会客厅
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北京而言,文化中心是首都“四个中心”核心功能的构成之一,相关工作在国家层面对于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创新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黄鹤与大家分享“十四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创新发展的统筹融合策略探讨。
12
黄 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研究和教学方向为:(1)城市设计;(2)文化规划,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综合性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及其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文化及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机制研究,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机制及布局模型研究——以北京为例》和一系列城市设计项目及文化资源保护、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课题。出版发表7部论著和数十篇论文。
现担任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及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北京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专家库成员。此外,担任《城市设计》杂志编委和《城市规划》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文化是城市形成的基因,造就了丰富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文化认同的维护和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北京而言,文化中心是首都“四个中心”核心功能的构成之一,相关工作在国家层面对于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创新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是城市文化策略中面向过去和面向未来的关键构成,两者紧密联系。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认同的基石,北京聚集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典型案例,有着文明传承和凝聚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同时,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地区发展的源泉,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资源直接促成文化活动和文化经济,并借助文化氛围吸引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城市发展。2020年2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人居署第十届世界城市论坛的主题为“城市的机会:联系文化与创新”,与会代表共同发表了《第十届世界城市论坛阿布扎比宣言》,宣言提倡利用文化和创新作为可持续城市化驱动力的创新做法,以期促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协同增效,并探索文化和创新在实施《新城市议程》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作用。4月9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将按照“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三条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的总体框架建设。《规划》强调文化建设发展的多重维度,重视历史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并重。
“十四五”期间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创新发展应在功能层面和空间层面进行统筹融合,相互促进。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在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了全面保护的思想,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拓展,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基础上的活化利用,和如何与当代城市生活有机融合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活化利用的典型类别。随着北京的城市发展,文化创新领域显现出巨大的潜力。据统计,近年来北京文创产业占城市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从业人数不断攀升。由于文创产业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其空间分布较多涉及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域(图1)。因此,因势利导统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和功能提升相融合,是“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发展中值得探讨的领域。
图1 北京文创产业发展状况
首先,通过文化纪念功能的完善和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首都城市的文化传承功能。继续完善现有的体系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同时谋划并逐步推动形成首都文化纪念功能体系。明清北京城以秩序井然的城市空间组织政务、文教、外交、军事等功能,体现礼乐交融,并通过“京城—京郊—京畿”的空间体系表现都城与大范围山水格局的整体存在。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建设的背景下,建议完善文明传承和国家建设等多维度的文化纪念展示体系,优化在城市和区域的相关设施布局及文化空间总体格局,再塑壮丽的首都意象(图2)。
图2 首都文化纪念功能的空间布局建议
其次,顺应文化创新创意经济的发展特征并为其谋求合理的空间支撑,促成地区的高品质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持续发展,在伦敦、柏林等首都城市中,创意产业是支柱产业,并在软件服务、广告设计等细分领域有着更快的增长。北京在产业升级进程中,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已经形成,并在软件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等领域迅猛发展。应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征规律,将其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对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老城地区,就文创产业本身而言,由于受到历史地区和建筑的空间、形态分布,以及不同产业链环节空间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老城地区的文化经济主要集中在消费环节,经济产出效益并不突出,但其对地区环境品质的维护塑造、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地区活力的培育都具有综合性作用。在这一点上,世界范围内的老城地区具有一定共性。以伦敦西区为例,尽管有着伦敦近一半的剧院,但文化娱乐业及其它服务业在该地区的经济产出中也只占10%左右,有关发展评估指出,“伦敦西区的文化特征是促成其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它吸引旅游者和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商务活动,…西区的历史肌理是使得伦敦中心区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要对北京老城的历史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另一方面,应发挥文化活动和文化经济的“粘合剂”作用,使得现有在空间位置上相对分离的城市主要功能区(如商业、文化、办公等)能够混合发展,提升功能区综合效益。
在老城以外的一些遗产遗存地区,例如工业厂区、特色村庄地区等,可以鼓励适应性利用,降低更新和利用的门槛,在保护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吸纳创新创意产业,这样既传承了历史文化,也为一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低成本空间,培育其发展。
总体来讲,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延续历史传承中也促成了城市创新。其保护工作和创新发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各方更高的期盼,由于巨大的规模体量和复杂的现实状况,相关工作面临着艰巨的挑战,还需持续前行。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声明:本文经黄鹤老师授权发布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图书馆
“2020年北京最美书店” 17家书店上榜
莲花池是如何成为一座公园的?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